『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24章 十杰海选[1/3页]
相比较于十强通过擂台直接决出胜负,长安十杰的选拔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层层的筛选。
不同于长安世学通过杨彪这个校长,以及庞德公这样的大儒进行点评选拔,这也就是大汉沿用至今的察举制。
长安大学的参赛名额,更多的是通过书面的考核来进行,相当于后世的科举。
这个时代没有科举,诸如笔试等等还没有流行出来。
董默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就是在长安大学,原本是用于每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
是他为了替将来举行科考打下基础,毕竟长安的百姓与官员都知道了考试这么回事,将来潜移默化的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或许能够减少阻力。
长安大学现有学子四千多人,其中一百人左右为医科,两百人左右为墨科,这些人群之中,大多都是有着一技之长的存在。
而除此之外,还没有明确分科的学子共有一千人,这些人可以在长安大学的新生阶段作出抉择,随后选择自己最终要走向的道路。卂渎妏敩
而文科与武科加起来的数量共有两千七百多人,也是长安大学的主要学生群体。
其中武科共有一千五百人,大多都是一些流民与孤儿出身,平时虽然读书,但是重点还是放在武艺的修行方面。
而除了纯粹的武科之外,也有如诸葛均这样文武双修的弟子,数量大概在一百人左右。
剩下的便都是些文科弟子,总共一千一百人,大多数都是平民子弟,约有两三百人是商贾出身,世家子弟数量最少,总共加起来也不到百人。
并且除了诸葛家之外,这些世家子弟大多都是属于旁系的庶出。
他们选择留在长安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几乎便已经与家中断绝往来。
文科的考试便是要在这一千二百多人中中选拔出一百人来参与最终的“长安辩难”。
如果要通过察举的方式去选拔,对于学校里面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极为浩大的工程。
而对于学子们来说,
第224章 十杰海选[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