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25章 凡乌桓之图腾,皆斩  三国:陛下何故造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825章 凡乌桓之图腾,皆斩[1/3页]

  草原从来不缺乏游牧民族,当一个游牧民族被消灭,很快就会有另外一个游牧民族替代它重新崛起。

  匈奴,鲜卑,乌桓等等,不论是谁占据这片草原,他们总会有南下劫掠中原的那一天。

  其中有中原之地富庶的原因,也有草原民族的思想问题,他们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懦弱的羔羊就该遭受屠戮和欺凌。

  就算是对他们自己的族人也从来不会心慈手软的他们,又怎么会懂得汉人的仁义道德与礼义廉耻。

  要想让他们学会汉人的礼义廉耻,便必须得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

  而除了生活习惯与思想之外,实际上北方游牧民族喜欢南下劫掠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气候。

  每到天气变得寒冷的时候,北方草原的牧草就会减少,成片成片的牛羊会被冻死饿死。

  为了能够度过苦寒的冬天,游牧民族也会南下劫掠。

  然而不论是因为哪一种原因,身为一名汉人,身为一名汉人出身的将军,赵云都坚定不移的把这些游牧民族当作大汉的敌人。

  无论是非善恶,无论仁义道德,先行举起屠刀的人必将被屠刀审判,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永恒不变的真理。

  当乌桓人劫掠汉人的土地,杀戮大汉的子民之时,双方便已经结下了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

  中原人与草原人的战争获胜的次数很多,但是却从来也没有真正的消灭过草原人。

  一来是草原人多以部落的方式分散各地,一旦战争失败便会四处逃窜。汉人的军队多以步兵为主,很难在草原上追击胡虏。

  二来是草原的土地对于大汉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但不适合农耕民族在此扎根,所以汉人不会耗费精力去统治草原。

  就算是将一个片区的草原人杀光了,过一段时间之后,便又会有另外一批草原人出现。

  他们依旧会在这片草原上游牧,发展自己的部落与族群,然后在将来的某一天继续南下。

  赵云也知道草原人永远杀之不绝,现如今他所做的事情,也只能够给幽州带来十几二十年的安稳日子。

  但是赵云并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率领着麾下的白马义从一路北上,沿途所见的乌桓,鲜卑等部族统统屠戮一空。

  面对白马义从的追杀,蹋顿根本不敢进行任何的抵抗。

  他惶惶如丧家之犬,带领着自己麾下的兵马刚刚回到部族,随后便召集所有的部族子民开始北迁。

  至于其他乌桓的部族,他只是派人前去通知了一声便不管不顾。

  他虽然是乌桓的单于,但是他也知道这一次汉人是铁了心的要将乌桓灭族。

  哪怕他现在召集整个乌桓所有的勇士,也最多只能够凑出十万骑兵。

  这个数量看上去很多,但要想击溃白马义从,那绝对是痴人说梦。

  乌桓曾经是何等的强大,又与匈奴,鲜卑等异族联盟,结果却被大汉军队击溃。

  公孙瓒对于乌桓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征战,直接将强盛的乌桓重伤,现如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如果不是后来的幽州牧刘虞给了乌桓一个生存的机会,说不定乌桓早就被白马义从给灭了。

  现在中原可没有一个幽州牧再继续制衡白马义从,乌桓此时再继续正面反抗,最终恐怕只能够落得一个亡族灭种的下场。

  蹋顿不想死,他想要活下来,哪怕是做不成乌桓的单于,他也不想死在白马义从的手中。xündüxs.ċöm

  蹋顿逃了,楼班死在了赵云的手中,整个乌桓都群龙无首。

  一部分乌桓人在收到了蹋顿传来的消息之后便果断的选择了撤离,但依旧有一些人看到了机会。

  他们觉得乌桓只要能够团结起来,一定能够与汉人决一雌雄。

  于是在几个年轻的勇士的带领下,东部乌桓人开始聚集,最终形成了一个人口数十万的大部族。

  所有的青壮年都被召集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支七八万人的骑兵队伍。

  他们高举着乌桓新单于的大旗,

第825章 凡乌桓之图腾,皆斩[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