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4章 粮食贸易  三国:陛下何故造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844章 粮食贸易[1/3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便已是垂拱十年。

  伴随着土豆的推广,大汉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益州等南方城市依旧在种植水稻,北方一些肥沃的土地上依旧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但是一些土地较为潮湿,温度比较低下的地方,则开始大规模的推广与种植土豆。

  虽然这个时候的土豆种并没有经过改良,并没有达到后世那么高的亩产量。

  但是土豆的产量依旧远远的高于稻谷与小麦,所以伴随着土豆的推广与种植,大汉的百姓逐渐脱离了饥饿的威胁。

  而伴随着饥饿威胁的褪去,百姓手中的粮食越来越多。

  土豆虽然产量高,但是相比较于小米还有小麦等农作物,其存放时间确实要略短一些。

  之前董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一直是朝廷出资向百姓收购粮食,然后将粮食囤积起来以待其它势力进口,亦或者是用于赈济灾荒等等。

  地方的一些势力虽然也能够收到一些粮食,但那都不过是朝廷从指缝里漏出去的一点点,这个比例很少。

  所以董默方才能够凭借着益州的粮食出产卡住荆州的脖子,从而达到缓慢同化荆州的目的。

  董默之后修建大运河的粮食,除了一些商贾的捐赠之外,大头都来自于国有的粮仓。

  垂拱十年的时候,伴随着各地的运河逐渐修建完工,董默已经不再需要继续用到那么多的劳工。

  百姓手中已经获取到了大量的粮票,如果将这些粮票换成粮食,恐怕足够这些劳工家庭吃上好几年了。

  等这些劳工回到自家之后,他们又将开始种植粮食,到时候大汉的粮食只会越来越多。

  并且随着大运河的建成,南北交通发达之后,各地的粮食流通更加迅捷,粮食的价格亦将一跌再跌。

  粮食价格暴跌看上去是一件好事,它似乎更加有利于朝廷的统治,至少百姓不会再为饥荒而发愁。

  但是伴随着大运河陆陆续续的完工,只需要再打通最后的两堵墙,长江与黄河便可以被贯通的时候,董默心底却是隐隐约约开始担忧起来。

  于是董默找到了庞统,向着庞统开口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修建运河的劳工有百万之巨,如果他们都被放回本地,都回去种地的话,那么我大汉的粮食产量又将提高一筹。

  但是马铃薯的存放时间并像是小麦和稻谷那般久,存放难度也要更大一些!

  故而寡人十分担心,他们回去之后,我大汉的粮食产量提高,但是粮食的储备量却并不能够提高。xündüxs.ċöm

  反倒是因为粮食消耗减少,储备粮提升的缘故,最终导致我大汉的存粮大量浪费,以至于造成粮食暴跌!”

  董默提出了自己心底的担忧,庞统闻言之后也想起了最近各方的报告,地处西北偏远之地的凉州盛产了大量的马铃薯,但是因为运输难度较大的缘故,所以朝廷并没有从凉州运送粮草到兖州,而是从近一些的并州与雍州运粮。

  这也就导致了凉州的土豆大量库存堆积,以至于凉州库存的土豆大量腐烂。

  虽然这些土豆的损耗都不是落到百姓头上的,但是凉州的财政却是因此而受到了影响。

  而随着各地粮食产量的提高,原本隐隐约约有替代汉钱成为通行货币的粮票也逐渐开始贬值。

  粮食产量提高之后,国内的消耗远远小于生产,虽然有朝廷在调控,但是粮食的价格依旧开始陆陆续续的贬值。

  正所谓“谷贱则伤农”,粮食价格降低之后,真正受苦受难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

  庞统抿了抿自己的嘴唇之后开口问道:“主公,为今之计,看来只能够开放粮食贸易,将我国多余的粮食通过贸易的方式售与邻国。”

  董默闻言双眸也亮了起来,然后他笑眯眯的开口说道:“本公确实是有意如此,但是现如今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如果直接开放粮食贸易,恐怕会有一些大商人借机囤

第844章 粮食贸易[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