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35章 不朽华夏(大结局)  三国:陛下何故造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935章 不朽华夏(大结局)[3/3页]

  这有违孝道。

  故而在刘坤继位之后,董乾便也与刘平一起退出了朝堂,二人一同驾长车往西域,一路游历大汉之外的风光。

  而董默却并没有离开,而是在朝堂之上继续教导刘坤三年之后,他方才陆陆续续的将他手中的权力交托到了刘坤的手中。

  当董默彻底的从朝堂之上退下来之后,他这一生也就为大汉操劳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庞统的放弃了朝堂之上的高官厚禄,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常伴董默左右。

  典韦也放弃了入朝为官,依旧以一个护卫的身份跟随在董默的身边陪伴。

  朝中的丞相之位落入刘潜的手中,这位大汉皇叔以董默为榜样,用尽了他一生的时间去守护自己的外甥。

  年少的刘坤也曾多次犯下过错,但是都被皇叔刘潜予以纠正。

  晚年的董默于长安大学之中著书,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

  后世之人都以董默为榜样,读书人大多都六岁启蒙,先读书至于毕业,而后育人,三十岁的时候科举,不中则继续教书育人,中第则入朝为官。

  再三十年,至六十岁时告老还乡,有德才高远者以著书立传,名传后世。

  才德略有不足者,以教子弄孙为乐。

  读书人不爱财,边疆将士不畏死。

  大汉文治武功,冠盖天下。

  后有安息等西域诸国久仰华夏之文化,而后主动融入华夏。

  也有罗马等诸国不服大汉之天威,而后数次遭受汉室之讨伐。

  每一次讨伐之后,这些国家便都会有上百年的时间不敢折腾。

  大汉始终贯彻董默之思想,一直以发展科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治国方针。m.xündüxs.ċöm

  弘汉二十年,董默寿终正寝。

  临终之前有遗言曰:董默能有今日之成就,大半靠了祖父董卓的余荫。而今祖父尚且不得入千秋陵,且莫要让董默也入陵中,以免九泉之下无言面见祖父。

  长安百姓闻之,嚎啕大哭之声三日不绝,而后长安百姓自发于长安城西修建了一座董公祠。

  祠堂之中供奉着董卓与董默祖孙二人,而后董家子弟有大功于社稷者,皆入此祠。

  自此以后,长安便有了:城西董公祠,城东千秋陵。

  自此往后,大汉之学子皆称董默为“董圣”。

  汉历一千四百年,一少年游历至泰山,于泰山之上见一奇石。

  上书:代天封圣。

  奇石之背后,尽书董默之生平。

  少年见之热泪盈眶,盖为董默三十六世孙也。

第935章 不朽华夏(大结局)[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