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4章 论治理大山,想要富先修路  综武:卧底大唐,扶持李秀宁登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44章 论治理大山,想要富先修路[2/3页]

  的办法。

  现在李易在大山中的布局已初见成效,以李秀宁、武曌的眼光,怎么可能视若无睹?

  现在让娄师德来询问自己,恐怕也不止是问策。

  李易略微思索,转而问道:“侍郎以为,朝廷应该怎么对待十万大山中的宗门、山民?”卂渎妏敩

  这句问话试探李秀宁、武曌打算的意思,也有对娄师德的考教。

  毕竟面前这位,在历史上也是二次任相的高才,在华夏的千年长河中,有着配享孔庙的待遇。

  娄师德面对新晋国公的‘考验’也不怯场,思虑片刻答道:“对宗门可多加安抚,若教民有方者可许以官职,并令其约束山民开荒、屯田。如此不出三年,我大唐便有能多出七八座县城,乃至一、二州府。”

  听到这个答案,李易继续问道:“开荒屯田是好,但山民自在惯了,你如何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担负赋税甚至是徭役?”

  娄师德继续道:“下官以为非常地当用非常法,朝廷可调派一员大将统筹大山各宗门,以山民为根基选将、选兵,在南端防卫宋、明或者吐谷浑等小国。开荒所得均用于山民与大军,如此对朝廷、山民都有利,应该可以推行下去。”

  不得不说,能成为唐朝数百年数得上号的贤相,娄师德的确天赋异禀。明明只是前几年科举中了进士才入朝为官,都没有太多历练经验,可眼光却一点都不差。

  用娄师德的说法,那就是允许山民自行休养生息,并且大开晋升之路,为此换来大唐多出一支能战之军,和登记在册的十万甚至更多的人口。

  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朝廷不要太省心省事。

  但是,这胖子还是嫩了些。

  “假设,我只是假设,假设你所说都可行,并且做的很好。十万大山自己养活了一二十万山民,并且能有一支万余人的精锐大军抵御外敌。”

  李易这时轻飘飘开口,目光中审问之意更浓:“朝廷依照此法,让各地边疆都这么照做的话,未来大唐会是什么局面?”

  什么局面?

  那自然是朝廷不费

第144章 论治理大山,想要富先修路[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