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千四百七十七章 鲜红掌印  三国之凤舞九天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三千四百七十七章 鲜红掌印[1/3页]

  论及跟在将军身边的时间,十二队除了庖厨老王之外,花奇算是最长的了。在将军身上,他亦学到了很多,此次就是考验。

  行军速度,向来是定边军的强项,从高顺的陷阵开始,他们就一直在摸索提高的办法。边疆之时,常用的是战马和大车。

  机械化部队,叶欢是不觉得自己能有机会弄出来了,但骡马大车化,不难。他还能在其中精益求精,才有如今的定边军。

  战场是全面全天候的地形,很多地方,是一定要靠士卒的双腿的。尤其是山地战,十二队的训练,亦是以全面著称的。

  花奇率领的一队士卒相助周必的蛟龙军,叶欢在选择上,当然会有倾向性。根据行军的地形分析,山地飞龙就是最为合适的。

  原本时空之中,论及行军速度,便是“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按一日一百七算,每个时辰三十二里。

  汉末的三十二里,换算成后世的里,大约是二十里,十公里,数字就出来了,每个小时,行军速度平均要在五公里左右。

  单凭双腿,正常步行,也能达到五公里,但连续十个小时行军,其中就算有间隔,这个数字,也相当不慢了。

  计算这些,叶欢当然是有用意的,在后世半岛的一场战斗之中,我军的战术,十四个小时奔袭七十几公里,创造奇迹。

  那可不是简单的平均每小时五公里不休息,还有很多苛刻的前提条件。比方说,他们刚刚经历大战,根本来不及休整。

  比方说,他们还要带着很多的重武器,比方说,都是崎岖的山路。

  那种情况下,十四个小时七十几公里,岂不是奇迹?叶欢更在意的,则是将之看成士卒能够达到的极限行军速度。

  那一战,是山地战,换成稍稍平坦一些道路的话,就要提另外一场,飞夺桥梁的战斗,叶欢得出的数据是,每小时七公里。

  连续十二至十六个小时不休息,再找不出更多的战例了。二者一处,在叶欢心中,士卒在各种条件下行军的极限,就出来了。

  练兵,也绝不是越苛刻越好的,还是那句话,知己知彼。你要能深刻了解麾下士卒的能力,决不能超越他们的极限。xündüxs.ċöm

  如今在定边军,纯靠双腿,不借助马匹和大车的力量。按一天行军五个时辰计算,陷阵虎卫都能做到,单日三百八十里左右。

  比之当年的夏侯渊所部,一天多出了八十里。这八十里来自于何处,两点,一是科学的训练手法,第二点,更为重要。

  士卒本身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其中,训练的作用最多占到三成,另外的七成,是饮食结构调整之后,带来的身体素质提高。

  吃什么,后世物资丰富,可能不是那么的区别明显,但在汉末,区别可就大了。以往普通百姓,一年能吃饱的日子,屈指可数。

  更别提能吃上肉食,以至于能否吃上肉食,都成了区别身份的标准。曹刿论战之中就有一句话,肉食者谋之!

  曹刿当时的回答,很解气,“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但那是特殊情况,能不能吃肉食,几乎就是判别你身份高低的标准。

  叶欢的到来,尤其是在稳定的经营并州之后,是慢慢的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大汉百姓的饮食结构的,无论世家还是庶民。

  边疆的牧场,先进的放牧经验,再加上和平的环境。直到现在,牧场的牛羊产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只是幅度在降低。

  肉食的丰富,同时带来了种类的丰富,比如定边军干粮之中,利于随身携带的肉脯,肉干,就能最快的为士卒补充体力。

  牛羊肉是肉食的主力,但与后者相比,却还要稍逊一筹。那就

第三千四百七十七章 鲜红掌印[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